万州大巴坠江事件,看看200年前的人怎么说
关注一万州大巴坠江事件,看看200年前的人怎么说
10月28日,重庆万州22路公交车从长江二号大桥坠入江中,司机和10多名乘客遇难。日前,警方发现了车内的监控录像,证明这场悲剧系由一乘客与司机争执和互殴所致。消息传出,舆论哗然,人们纷纷在网络上表达哀悼和意见。正如网友指出的那样,刘女蛮悍,司机负气,满车冷漠,灾难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。但根源在哪里呢?道德或司法建设又否能纠正呢?
我没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,但想起200多年前也有一起坠江(河)事件,不妨看看那时的人是怎么总结的。
1793年,英国第一次派出马戛尔尼使团访问清国。他们从广州北上前往帝国首都北京,使团乘船经过大运河时,一伙看热闹的人压翻了河中的一艘小船,许多人掉进河中。使团成员巴罗说:“虽然这一带有不少船只在行驶,却没有一艘船前去救援在河里挣扎的人……劝说我们船上的人开过去援救也得不到响应。不错,我们当时船速是1小时7英里,这居然就成了他们(清国船工)不肯停船的理由。我确信这些不幸的家伙中有几个一定是丧命了”。
这两件事相似点不是那么多,但有着实质的类同,一样的同胞落水,一样的袖手旁观,都是人性败落的浩叹!
英国使团没有就这一具体事件发表更多看法,而是着眼于对清国的总体印象。他们是抱着近乎朝圣般的情结来华的,但自从踏上清国的土地,就发觉它不象《马可•波罗游记》中所写的那样,黄金遍地,罗绮满身。眼光触及都是怵目惊心的贫困、小民的屈辱懦弱、官吏的蛮横暴虐,以普遍的道德低下,毫无羞耻之心和荣誉感。
在英国人的记载里,为使团服务的民夫,“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,都要千恩万谢。对我们用过的茶叶,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,然后煮水泡着喝”。一些人偷藏使团的东西,被揭破又毫不脸红地认错。
而地方官为使团寻找领航和拉纤的民夫,竟然派士兵到大路上和村庄里把人突然抓来,不顾他们的苦苦哀求,强迫这些苦命人服役。“兵丁鞭打试图逃跑或以年老体弱为由要求免役的民夫的事,几乎没有一夜不发生”。这一幕在欧洲是不可想象的。英国人说:“总兵的专断反映了该朝廷的法制或给予百姓的保护都不怎么美妙。迫使一个诚实而勤劳的公民、事业有成的商人抛家离子,从事于己有害无益的劳役,是不公正和暴虐的行为”。
英国人分析说,这种畸形的民族性格是中国统治者精心塑造的结果:“就现政权而言,有充足的证据表明,其高压手段完全驯服了这个民族,并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这个民族的性格。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完全由朝廷的意识形态所左右,几乎完全处在朝廷的控制之下”。
其实,在正使马戛尔尼眼里清国就是一艘大船,上了这艘大船你在哪条小船或小车上都差不多了。他说“清国就像一艘破旧的战舰,它之所以没有沉没,全在于精明的船长。一旦一个无能之人走上指挥位置,它将无法承受暴风骤雨”。而他对清政权的结论也广为人知:“这个政府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状况,严格地说是一小撮鞑靼人对亿万汉人的专制统治”。这种专制统治有着灾难性的影响,“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,至少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没有改善,没有前进,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;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,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半野蛮人”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